(本站通讯员王永梅)近日,海南大学南繁学院2022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胡铮宇、何培鑫在司成成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分别以第一作者与共同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二区TOP期刊《BMC Plant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invertase genes in sweetpotato and its response to nitrogen and planting densities”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甘薯INV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优化甘薯种植中氮素和种植密度的交互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图1氮素水平和种植密度对甘薯贮藏根形成的调控效应
甘薯,作为全球第七大重要粮食作物。本研究全面分析了甘薯基因组中的22个IbINV基因,发现节段性重复是IbINV基因家族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IbCIN家族可能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突变,导致功能多样化。功能预测表明,IbINV基因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与甘薯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转录组数据和田间实验结果共同表明,IbCIN2、IbCWIN2、IbVIN3和IbVIN4是参与甘薯贮藏根形成和发育的关键调节基因,尤其是IbCIN2,可能在响应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变化中起核心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适当增密减氮可以促进贮藏根形成,提高甘薯贮藏根的产量,同时促进氮素的高效利用。
南繁学院一直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早期参与科研项目,胡铮宇、何培鑫的成果正是这一培养模式的体现。学院将继续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科研道路上探索更多可能,助力学生茁壮成长。

两位同学在田间进行劳动实践(左图:何培鑫 右图:胡铮宇)
学生简介:胡铮宇,海南大学南繁学院2022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大二阶段入选热带作物比较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学研究团队(海南省热带作物重点实验室),系统接受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交叉学科训练,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作物基因组进化分析与功能基因挖掘,掌握三代测序、比较基因组学等关键技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植物科学领域知名期刊《BMC Plant Biology》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1篇
何培鑫,海南大学南繁学院2022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大二期间加入热带作物比较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学团队,进行科研训练,目前已作为第一作者在《BMC Plant Biology》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编辑:陈艳丽
审核:黄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