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各科研团队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其中9篇为JCR 1区;完成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项(热带瓜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Cultiv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utomatic Sowing);完成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南繁种质资源诱变育种团队:一种稻曲病菌效应蛋白及其在水稻抗病中的应用);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1项(热带作物基因组大数据育种团队:草莓基因组数据库平台软件),等。
1、生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团队在海口市绿地和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驱动因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3年7月24日,王华锋教授团队博士生张海莉为第一作者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3年影响因子IF= 5.6, JCR一区, Top期刊]上发表题为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plant diversity in Haikou, China 的研究论文,对海口市绿地和植物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阐明在快速发展的城市景观中的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王华锋教授为通讯作者。
这项工作使用了2015年的Landsat 5卫星30米分辨率的图像,来研究中国海口市城市绿地格局。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海口植物多度,从而确定海口市每个城市功能单元中城市绿地和植物多样性比例。结果显示,休闲娱乐区(如公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而道路和交通枢纽的多样性最低。频繁的人为维护对物种数产生积极影响,包括栽培种、乔木和草本物种数。同样,增加灌溉频率对栽培物种和灌木物种的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展示城市绿地和城市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键联系,这些结果为规划海口市和其他热带地区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它们强调了城市绿地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在城市规划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绿地和城市植物多样性,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图1. 海口的地理位置;(a)中国和海南的方位图,(b)海南和海口市,(c)海口市卫星地图(https://www.google.com/maps)显示本研究调查城市功能单元(UFUs,红色边界)
2、鱼类生殖与遗传团队揭示了不同盐度对幼年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健康、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我国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盐碱化土地能否开发利用于水产养殖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大口黑鲈幼鱼在不同盐度水环境下(0、5‰、10‰、15‰)进行为期6周胁迫实验。通过生长指标检测发现,盐度的增加对大口黑鲈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产生了抑制作用,但5‰盐度下大口黑鲈饲料转化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此外当盐度达到10‰和15‰时,大口黑鲈死亡率显著上升。说明大口黑鲈在盐度过高(≥10‰)时,生长性能会大幅下降,甚至死亡。同时,我们也检测了大口黑鲈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同时对肠道及其内容物分别进行了组织切片和微生物菌群检测,以确定不同盐度胁迫对大口黑鲈的影响。ALT、AST、AKP、T-AO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盐度胁迫下机体对盐度胁迫的应激显著增强。低盐度下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低盐度能够增加大口黑鲈抗氧化能力。肠道切片显示,随着盐度增加,肠道空腔面积逐渐增大、肠绒毛逐渐缩短、肠上皮细胞肿胀数目也逐渐增加。通过16s-seq显示,盐度增加,肠道中优势菌群(变形菌门)数量逐渐降低,低盐度下厚壁菌门的数量逐渐增加,表明盐度能够破坏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结构。通过COG通路富集显示,盐度胁迫下大口黑猪主要靠增加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来维持机体功能,此外当盐度升高时,机体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细胞修复通路来对机体进行挽救,但这种挽救在盐度过高时无法弥补盐度带来的损害。本研究表明,在低于5‰盐度下,大口黑鲈生长不会受到显著影响,这一结论将为我国盐碱化土地进行大口黑鲈的水产养殖提供新的理论见解。
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孙树奎,通讯作者为宋飞彪、骆剑,Aquaculture (Top), 已接收。
图2. Graph Abstract. The figure includes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basic results.
图3. Relative abundances of the dominant bacteria at the (A) phylum level, (B) class level, (C) order level, (D) family level, and (E) genus level in the intestines of M. salmoides in environments varying in salinity
3、热带特色功能性植物种质创新与技术服务团队揭示了广藿香花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
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是一种独特的药用和芳香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需求量与日俱增。但由于该物种在中国难以实现开花,其花发育的潜在分子机制和代谢物动态尚不清楚。据此,本团队首次对广藿香花发育过程中的转录组和代谢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1346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371个差异积累代谢物(DAMs)。转录组分析表明DEGs与淀粉和蔗糖代谢、萜类生物合成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相关。在这些DEGs中,有75个MIKC-MADS差异表达基因与花器官发育相关。赤霉酸、生长素和衰老信号可能形成一个交叉调控网络来调控广藿香花的发育。根据代谢轮廓,主要的DAMs为氨基酸、类黄酮、萜类、酚类及其衍生物。这些优势DAMs的积累模式与花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DEGs和DAMs的整合分析表明,由于淀粉和蔗糖代谢的激活,苯丙素、类黄酮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可能发生积累。我们的研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为阐明广藿香花的生殖过程、花器官和花色形成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见解。这些结果将增进我们对广藿香花发育相关的分子和遗传机制的理解。
图4. 广藿香花发育的预测调控模式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260737,81860681)、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ZDYF2021SHFZ075)等的资助。相关研究结果被植物学国际主流刊物《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吴友根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团队的老师和研究生参与了试验或指导工作。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ls.2023.1201486
4、热带耕地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团队在磷肥联合秸秆还田施用提升玉米产量方面取得进展
在巴基斯坦地区土壤缺磷是限制作物产量的因素,而过量施磷不仅不利于作物生长,还会引起水体环境污染。团队研究生Jawad Ullah在巴基斯坦进行了两个季度(2021年至2022年)的田间研究,选用了NARC-16和Kasmeri-19两个甜玉米品种。探究磷酸二铵、过磷酸钙和磷酸钠三种不同的磷酸盐与秸秆联合施用对甜玉米在生长发育期、产量及其相关参数以及经济成本效益的影响,最佳生产套餐是90kg/hm2磷酸二铵并掺入5吨玉米秸秆。本研究为采用磷肥联合农业有机废弃物配施提高白沙瓦(巴基斯坦)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研究得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菁英人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160750)的资助。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热带耕地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团队农业资源与环境巴基斯坦硕士研究生Jawad Ullah 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海南大学阮云泽教授和范平珊博士后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结果近期被农学领域期刊《Agronomy》在线发表“Combined Di-Ammonium Phosphate and Straw Return Increase Yield in Sweet Cornt”
全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3-4395/13/7/1885/
5、热带耕地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团队在开发高活性木质素转化催化剂方面取得进展
木质素是一种可再生生物资源,可以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但目前其利用程度有限,需要研究转化为高价值化合物的方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合成Ru–ZnO / SBA-15双功能催化剂,深入分析了Ru和ZnO在木质素转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开发的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双功能Ru–ZnO / SBA-15催化剂可用于将木质素转化为高产芳香化合物,对实现木质素能源转化及再生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热带耕地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团队海南大学陈善帅高聘副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为第二完成单位。该究结果近期被工程技术-能源与染料领域方向,中国科学院SCI 1区,影响因子为8.7的期刊《Renewable Energy》在线发表“Conversion of lignin to high yields of aromatics over Ru–ZnO/ SBA-15 bifunctional catalystst”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14812300825X
6、海南冬季重要蔬菜生物学及种质创新团队在褪黑素可增强辣椒对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汪志伟团队近期在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1区,IF=13.6)上发表题目为《Melatonin enhanced the heavy metal-stress tolerance of pepper by mitigating the oxidative damage and reducing the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的研究论文,博士后Altaf, Muhammad Ahsan为第一作者,汪志伟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发现褪黑素可以缓重金属胁迫对辣椒生长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显著提高辣椒在重金属胁迫下生长速度、矿质元素吸收和光和效率,并使辣椒植株内重金属积累量降低,降低氧化损伤程度。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多种与褪黑激素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脯氨酸合成、叶绿素生物合成和抗氧化酶系统相关的不同基因在褪黑素缓解辣椒重金属胁迫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了积极作用。综上所述,褪黑素的应用有效减轻了重金属诱导的植物毒性,增强了辣椒幼苗对重金属毒性的恢复能力。
图5. 褪黑素缓解辣椒重金属胁迫机制示意图
7、油菜分子设计育种团队选育出抗根肿病不育系并配制具有根肿病抗性的杂交种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十字花科植物根部引起的土传病害,已成为影响我国油菜产业安全的重要因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油菜主产区根肿病发病面积超过10%,因根肿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25%,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目前,生产上针对根肿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传统农业措施防治、化学防控、生物防控和种植抗病品种,其中种植抗病品种被认为是最安全、有效且环保的方法。
近日,油菜分子设计育种杨光圣团队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上发表了题为“甘蓝型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16A根肿病抗性的遗传改良”的研究论文。本研究以华双5R和华油杂62R(分别携带PbBa8.1和CRb抗病位点)为供体亲本,以优良不育系616A为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策略,将PbBa8.1和CRb导入616A中,选育出背景回复率分别为95.45%、94.80%和92.58%的改良株系616APbBa8.1、616ACRb和616APbBa8.1+CRb,并在此基础上与杂交品种圣光128的父本621R配制了具有根肿病抗性的改良杂交种圣光128CRPbBa8.1、圣光128CRCRb和圣光128CRPbBa8.1+CRb。利用我国根肿菌4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改良株系及杂交种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改良株系及其改良杂交种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均得到显著改良。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616A改良株系及其杂交种的株高、分枝数、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所获得的抗根肿病改良不育系可以与已有杂交油菜品种的父本配制更多的抗根肿病杂交油菜新品种,为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品种资源。
图6. 改良株系与亲本616A根肿病抗性比较
注:(A):未接菌处理的616A表型;(B-E)接种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后的表型。B,616ACRb;C,616APbBa8.1+CRb;D,616APbBa8.1;E,616A。
8、热带水果品质发育调控科技创新团队在芒果果皮类黄酮合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热带水果品质发育调控科技创新团队在SCI期刊Horticulturae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of Anthocyanins and Proanthocyanidins Accumulation by Bagging in ‘Ruby’ Red Mango: An RNA-seq Study’的文章,揭示了光调控芒果果皮花青苷和原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
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对红色芒果品种“Ruby”进行田间套袋处理相比较于自然光照下显著抑制了芒果果皮中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但诱导了原花青素的积累。为了明确光照调控芒果果皮这一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将套袋处理和自然光照下的芒果果皮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WGCNA分析将所有基因按照表达模式分成27个模块,turquoise模块和原花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ed模块和花青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KEGG结果显示,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到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s)和次生代谢物质合成通路(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WGCNA共鉴定到8个类黄酮合成结构基因;WGCNA鉴定到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ERF、bHLH和C2H2,数量分别达到27、26和19个。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horticulturae9080870
图7. 基于WGCNA的套袋和对照(非套袋)处理在芒果果皮三个发育阶段中与原花青素和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模式
图8. 基于WGCNA筛选到的与原花青素和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数量(上);
在芒果三个发育阶段套袋以及对照(非套袋)处理果皮中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热图(下)
9、热带作物抗逆分子机理研究团队在橡胶树抗寒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寒害是我国植胶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不仅影响橡胶产量还威胁橡胶树的生存,成为限制我国植胶业发展的瓶颈,但目前对橡胶树抗寒分子机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乙烯,作为调控橡胶树产排胶的重要激素,是否调控橡胶树耐寒性能仍不清楚。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乙烯能够负调控橡胶树耐寒性能(图9),并系统阐明其作用机理。一方面,乙烯信号核心转录因子HbEIN3通过与冷应答基因HbCBF1的启动子直接结合,抑制HbCBF1的表达负调控橡胶树耐寒性能;另一方面HbEIN3通过与HbICE2相互作用,抑制HbICE2的转录活性降低HbCBF1的表达从而降低橡胶树耐受低温的能力。该发现将为橡胶树抗寒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为新型抗寒剂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图9. 乙烯能够负调控橡胶树低温耐受性
图10. 乙烯调控橡胶树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制图
10、热带作物基因组大数据育种团队在睡莲抗氧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3年7月,陈飞团队共发表二区论文两篇,留学博士生瓦西和硕士生梁虞凡分别为第一作者。
睡莲是水中仙子,是良好的鲜切花材料,也是良好的园林水景植物,和良好的药用植物。睡莲产业也是海南特色产业,在海南各区县均有规模化种植和销售。睡莲作为水生植物,本身长期收到持续的氧化胁迫,同时也是开发睡莲抗氧化产品的机会。面对睡莲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特性,该团队开展睡莲抗氧化研究,获得相关抗氧化基因一批,并开展了功能研究,鉴定了相关的抗氧化能力。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horticulturae9070781
https://doi.org/10.3390/horticulturae9080863
11、热带瓜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获得1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2023年7月,热带瓜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授权了一种关于精密播种方法的国际发明专利。本专利主要内容为精密绳播的柔性路径的控制方法,该技术可为小区品种繁育提供一种新的技术路径,对南繁小区育繁制种装备研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生产实践意义。
图11. “Cultiv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utomatic Sowing”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证书
12、南繁种质资源诱变育种团队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现有的防止稻曲病发生的方法一般是人为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发病时摘除并销毁病粒人共去除和避免方式,或者通过改进施肥技术的手段。但是这些方式既费时费力效果也差,难以控制稻曲病的发生,因此,寻求一种能从根源上防治稻曲病的方式十分重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曲病菌效应蛋白及其在水稻抗病中的应用,外源施用该效应蛋白能够抑制稻曲病菌,显著提高水稻抗病性,调控抗病基因表达显著提高。
曹兵团队的李帅副教授为本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海南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
图12. “一种稻曲病菌效应蛋白及其在水稻抗病中的应用”发明专利授权证书
13、热带作物基因组大数据育种团队获得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
陈飞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中,破译了首个草莓的完整基因组,积累了丰富的草莓多组学数据和多组学分析技术,基于此,该团队开发了草莓组学数据库一项,收录了十一个草莓基因组数据,搭建了首个草莓基因组分析平台,可用于草莓遗传在线分析和海量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改数据库是首个草莓为主题的基础数据库,获得了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促进了团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基因组分析和数据库主要完成人为周宇涵硕士生,于2023年7月,获批软著一项。
图13. “草莓基因组数据库平台”软件著作权授权证书
1、海南大学南繁种业与生命健康院士论坛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年度学术论坛在我院成功举行
7月22日下午,由《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会、海南大学主办,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及热带农林学院共同承办的海南大学南繁种业与生命健康院士论坛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年度学术论坛在我院召开。来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会的8位院士及2位知名专家出席会议与高校师生分享各自科研领域的前沿观点,涉及水产、育种、肿瘤免疫治疗、衰老等多个方面。
海南大学副校长曹兵表示,南繁硅谷建设是吸引学术期刊编委会选择在三亚举办学术论坛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次论坛的举办加强了高校与院士及高水平专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未来,海南大学将在优化科研环境、服务南繁育种单位和转化南繁科研成果等方面持续发力,建设好三亚南繁研究院科研平台。
2、我院热作大讲堂——智慧农业院士论坛成功召开
2023年7月27日上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李强子院士和艾克拜尔·伊拉洪院士应邀莅临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以智慧农业为主题,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李海燕教授主持。
李强子院士围绕对遥感的理解、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分析以及新一代农业遥感服务设计三方面内容展开,向参会的师生们展示了他农业遥感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遥感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艾克拜尔·伊拉洪院士分享了一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成果,包括土壤与人类的关系、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基本状况以及智慧农业在恢复土壤健康的作用等,并强调出土壤改良对于推动现代化农业进程的重要作用。
图14. 李强子院士作学术分享(左);艾克拜尔·伊拉洪院士作学术分享(右)
3、我院热作大讲堂——第8期高端学术讲座成功召开
2023年7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邓云飞研究员应邀莅临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围绕“爵床植物系统分类研究”这一主题,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王华锋教授主持。
邓云飞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爵床科的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和用途等,随后分别从种子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和叶绿体基因组学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爵床科主要属或族的研究进展,最后展示了一些新类群和未来的工作计划并提出了建议。
图15. 邓云飞研究员作学术分享
4、院热作大讲堂——第9期高端学术讲座成功召开
2023年7月6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程宗明教授应邀莅临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围绕“科研和科技论文写作全程剖析”这一主题,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陈飞教授主持。
讲座中,程宗明教授以论述科研和科技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为切入点,从科研选题、摘要关键点书写、引言中的三种文献综述方法、材料和方法论述、图表运用注意事项、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写法、论文投稿注意事项等方面全方位对如何写好一篇科技论文进行详细讲解。最后针对论文的发表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图16. 程宗明教授作学术分享
5、土壤植物互作与土壤健康团队参加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
2023年7月15-16日,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作物绿色生产与农业现代化”,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主办,甘肃农业大学、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共有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和学生参加。本次论坛有7个特邀报告,2个分会场共计66个科研报告,团队负责人李昌珍副教授代表海南大学土壤植物互作与土壤健康团队参加了此次论坛。此次交流对于团队在土壤与植物互作关系以及土壤质量提升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图17.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现场
6、绿色农产品认证和生态农场认证培训在东方市大田镇乐妹村举行
2023年6月5日下午,热带耕地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团队负责人,阮云泽教授邀请到了海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马月老师为科技小院及企业进行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和生态农场认证培训。此次培训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举行,线下在东方市大田镇乐妹村。
省农函大王才佳校长和东方市科协秦国华主席强调了绿色食品认证和生态农场建设的重要性。
马月老师针对绿色食品审核规范与证后监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演示了申请书与调查表的填写。在答疑环节,科技小院同学们和在场企业负责人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马月老师都进行了一一解答。茶歇后,马月老师就生态农场建设的背景、生态农场申报与评价、生态农场评价的审核要点等几个方面给大家进行了介绍,并在东方燕窝果科技小院进行了实地交流。
图18. 培训会议现场
7、热带水果品质发育调控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第三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果树国际会议
近日,热带水果品质发育调控科技创新团队钱敏杰副教授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果树国际会议”(The I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ruit Culture along Silk Road Countries)做题为‘Effect of pre- and post-harvest light treatments on the flavonoids accumulation in mango peel and the involvement of 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的口头报告。
钱敏杰副教授介绍了团队在采前套袋处理和采后光照处理调控芒果类黄酮合成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WRKY转录因子调控芒果果皮花青苷合成的分子机制。
图19. 钱敏杰副教授作学术分享
8、热带作物基因组大数据育种团队受邀参加格物致知创新前沿论坛
2023年7月20日,热带作物基因组大数据育种团队夏志强研究员受邀参加由贝纳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格物致知创新前沿论坛”。夏志强研究员围绕着“Hyper-seq助力大数据育种变革”这一主题进行学术分享和交流。
9、热带作物基因组大数据育种团队受邀参加数字时代下生物育种前沿论坛暨数字育种专刊发布会
2023年7月26日,数字时代下生物育种前沿论坛暨数字育种专刊发布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A楼报告厅举行,分为线上直播和线下交流两种形式。
热带作物基因组大数据育种团队夏志强研究员受邀进行题为《热带作物基因组与大数据育种》的学术报告,讲解了团队在复杂基因组以及原创测序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阐述了新型Hyper-seq测序技术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热带作物基因组在二倍体基因组杂合度、多倍体、高重复性等方面的复杂性。以及课题组在象草、四倍体马铃薯、白兰、六倍体甘薯基因组组装以及木薯泛基因组方面的工作。
图20. 夏志强研究员作学术分享
1、热带瓜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赴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开展合作项目的中期评估工作
2023年7月20日,热带瓜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就共同承担的2021年度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海南主要冬种蔬菜育种技术提升与新品种培育”接受海南省科技厅委派专家组的中期评估,专家组考察了项目实施现场,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关于项目指标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的汇报。
图21. 中期评估工作现场
2、热带大豆分子育种团队进行大豆耐盐碱种质资源性状调查
课题组与长春市农科院程延喜课题组合作,针对不同地区和纬度470份大豆材料、EMS诱变材料以及实验室杂交选育的部分耐盐碱大豆材料,利用长春市和乾安县地区的天然盐碱地进行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筛选。课题组成员周永刚和高红桃于7月中旬前往吉林省长春市和乾安县对上述材料开花期及生长发育等性状进行田间调查,并进行大豆杂交工作,为培育抗逆优质大豆奠定基础。
图22. 大豆耐盐碱种质资源鉴定(地点:长春市和乾安县)
3、热带大豆分子育种团队进行大豆种质资源耐高温表型鉴定及收种工作
课题组针对不同地区和纬度400多份大豆材料以及NAM群体2500多份大豆材料进行耐高温表型鉴定,利用Li- car6800测量光合作用仪器测量了大豆叶片净光和速率,含水量以及叶绿素等指标,并与高光谱及多光谱测量数据相结合构建模型。同时,课题组陆续完成2000多份大豆材料的收种工作,并对其进行株高、分枝数以及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鉴定,为后续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优异基因和品种选育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图23. 大豆种质资源耐高温表型高通量鉴定及考种工作
1、热带瓜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到澄迈县福山镇花维谷番茄农场开展合作交流
2023年7月8日热带瓜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应海南省休闲协会邀请到澄迈县福山镇花维谷番茄农场开展合作交流,就农业园区规划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下一步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落地奠定基础。
图24. 赴澄迈县福山镇花维谷番茄农场交流现场
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段学武研究员赴热带果蔬保鲜技术创新团队科研基地调研
2023年7月1日,段学武研究员一行赴海南大学热带果蔬保鲜技术创新团队的燕窝果、百香果基地进行调研,随同调研的有崖州湾国家种子实验室的杨新泉研究员,基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段学武研究员和杨新泉研究员就海南燕窝果。百香果产业发展、采后处理技术、物流运输等各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图25. 燕窝果、百香果基地调研现场
1、热带耕地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团队负责的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中心绩效考核获评优秀
2023年7月18日,由热带耕地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团队负责的海南院士团队创新中心,在海南省科学技术厅认定的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参加该考核的团队共计50个,其中有11个获评为优秀。
1、热带大豆分子育种团队引进博士后一名
2023年7月,热带大豆分子育种李海燕教授团队引进博士后一名。
编辑:史程风 审核人:韩晓燕
签发人:杨小锋